第(2/3)页 “邦子说的没错,”李清冲着刘邦竖起一个大拇指:“自从长子耶律洪基六岁起,就开始培养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先封为梁王;十一岁时,总领中丞司事,封燕王;十二岁,总知北南枢密院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十九岁,领北南枢密院事;二十一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参决朝政。辽兴宗病重之际,召见洪基“谕以治国之要”。因此,辽兴宗耶律宗真死后,耶律洪基顺利继承了皇位,是为辽道宗。” “为了安抚耶律重元,耶律洪基封其为“皇太叔”。耶律重元心里肯定怄气,如果当年耶律宗真不许诺,兴许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但是一次次给人希望,把野心都给激发出来了,现在说变就变?” “兴许耶律重元当时就这样想。好家伙,你爹在的时候封我做皇太弟,你爹没了你上位后封我当皇太叔,咋的,我是你们家备胎呗?”李清模仿了一下耶律重元的思维,又继续说道:“再加上耶律重元的儿子耶律涅鲁古天天在边上絮叨,鼓动亲爹造反,于是乎耶律重元一个没忍住,举兵造反了,这就是辽国历史上的重元之乱。” “我觉得这事儿也不怪耶律重元,毕竟搁谁谁都受不了,皇太叔这个字眼儿,太特么侮辱人了,这完全就是在把他当成猴子来耍。”赵匡胤打了个寒颤:“耶律重元完全有理由怀疑,如果耶律洪基的儿子再即位的话,会不会封他一个皇太爷……” 说起来也是,好歹皇太叔当年还有一个李忱为先例,但皇太爷不一样啊……这他妈也太那个了。 每次深夜梦回,想到自己被加封为皇太爷,耶律重元总会出一身冷汗。 不行,这活谁爱干谁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李隆绪坐在边上,心情很是稳定。 “你儿子孙子搞出这么多活,你不难受?”赵祯试探地问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李隆绪双手一摊,“大侄子,你要学的可有很多,就拿当皇帝来说,我觉得我这个当叔叔的完全可以教育教育你。” 这话说的没错,论起皇帝水平,赵祯给李隆绪提鞋都不配。 ——大侄子诶,我乖乖的大侄子诶,像你这么不会当皇帝,你四叔都看不下去了。 辽国的宫廷趣事,倒也冲淡了赵祯的几分忧球。转念一想,太祖皇帝都回来了,还愁个锤子,干就完了。 赵祯撸起袖子,准备加油去干。 然而庆历朝是不准备多待了,反正这边也没什么事儿干,一路平推即可。 回到开宝朝的时候,李清看着喜滋滋数钱的赵匡胤,决定给他上上强度。 但他也有点犯难,首先吧……赵匡胤的父母是不可能给他上强度的。孩子都当了皇帝,祖宗十八代的牌位都扔到庙里祭祀了,夫复何求?这可是祖坟冒了青烟的好事儿。 而他大哥赵匡济死的也早,不可能整出来赵光义见他赵匡胤的效果。 想起大哥……李清忽然来了主意。 哎,赵匡胤的确是有个好大哥啊,还特别对不起人家的那种好大哥。 周世宗柴荣,这可是当年火线提拔赵匡胤,一手带在身边培养的好大哥啊。 而且其实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已经正式改姓为郭,从他少年改名开始,一直到驾崩,他的名字都是叫做郭荣。他的儿子柴宗训,实际上也应该叫做郭宗训。一直在宋朝前期,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在称呼其为郭荣和郭宗训,只是到了后来兴许是为了自家正统,赵匡胤这小子在修《旧五代史》的时候,硬生生就把人家的姓氏给改了。 赵匡胤对人家柴荣,可是亏心着呢! (为了方便,本文还是叫柴荣) 显德六年六月的时候,昭义节度使李筠攻克北汉辽州,擒获其刺史张丕旦。同月,柴荣因病结束北伐回到开封,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命赵匡胤接任,并且封长子柴宗训为梁王。同年六月十九日,柴荣因病在开封万岁殿驾崩,终年三十九岁,一共在位六年。 可以说,赵匡胤就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没有柴荣给他封的这个殿前都点检,点检作天子的童谣也轮不到赵匡胤,更没机会玩儿一出“黄袍加身”。 现在的李清独自一人,站在显德六年的万岁殿之中,面前正是病体虚弱的柴荣。 “你……你是何人?”柴荣虽说是正在病中,却丝毫不减天子威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