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八福客栈(中)-《徐徐诱之》


    第(3/3)页

    她又接连指了指几个孩子,说:“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娃儿,当年八岁,叫‘少少’;这个女娃儿,叫‘宝宝’;那个一瘸一拐的小可怜,叫‘兰香’。“

    这些,都是她最开始收留的孤儿,后来,她收留的儿童、难民愈来愈多,直至她不得不建立了一个难民收容站。后来日本人打过来那段时间,她又开始收容伤兵,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儿。

    奉九的心被触动了,心中一阵激荡——她望着这个伦敦女佣出身的毫不起眼的瘦小英国女人,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想向她靠拢,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冲动。

    “艾女士,请问,您发的是终身愿么?”

    “是的,我早已嫁给了上帝。”艾伟德调皮地挤挤眼。

    奉九觉得修女的生活虽然物质上是辛苦,但精神上极其富足,不拘泥于自身的遭遇,又崇高又单纯,于是眼光里就带出了艳羡。

    “不过您可不行,这么美,又这么优雅、有学识,宁夫人,您天生是做人家太太、母亲的。”

    奉九不好意思地一笑。冲动过去,奉九立刻把刚刚一瞬间抛诸脑后的丈夫和孩子们记了起来——其实,每个人的机缘不同,造化就不同,真用不着羡慕着谁,或怜悯着谁,各有各的缘法罢了。

    她们接下来又谈了很多,虽文化层次差异巨大,但她们的本性是一样的,所以对于如何同时经营客栈及孤儿院,照顾好挑剔的客人,和这么多的小孩子,两个人有得聊了。

    “白发如新,倾盖如故”,今天结识了艾修女,她才相信了这句话。两个女人由此迅速地亲厚起来。

    艾伟德如此勤勉,不求回报,怎么会不得淳朴的阳城人的心呢?

    行言至此,奉九也没听到艾修女一句夸赞她自己的话——她的性格低调,不事张扬——但奉九还是知道因受她的感召,越来越多的本地人皈依了基督教,她的顶头上司,一直立足泽州传教的“剑桥七贤”之一的司米德夫人对她大加赞赏。

    两天过去了,奉九天天来到客栈,抓紧机会与艾伟德谈话,顺便和秋声一起,帮着作点活计,当然她作活的水平,那就是见仁见智了,反正秋声皱着眉头看过后,一把夺过她正在纳的鞋底子,转而塞给她孩子们的写字作业让她帮着批改,奉九也很满意,这活儿她行。

    艾修女轻声问奉九,“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放脚的女人越来越多了?”

    是啊,这么一说,奉九想起来,她们因为八福客栈已满而另外投宿的房东家的小女儿,刚来时哭哭啼啼的,今天开始又蹦蹦跳跳活活泼泼的,一打听才知道,原本房东太太卫嫂子给闺女缠脚缠得鬼哭狼嚎的,昨天晚上才放开了。

    她眼睛一亮,“怎么,这事儿与嬷嬷有关?”

    艾修女腼腆地说:“是县长托我一直推行‘天足运动’,我就跟我们的教众说了几次,又去几家顽固的走了走,现在看来,成效还不错。”

    奉九这才知道昨晚卫嫂子家来的客人,就是艾女士。

    奉九看着已入乡随俗穿惯了中式高领蓝布大衫,更入乡随俗地学会了中国人传统的谦恭态度的艾修女,紧紧握住了她的手,“嬷嬷,您真了不起!我怎么听说,前几天县监狱突发暴动,典狱长找您居中调停,骚乱也是很快就平息了呢。”

    艾伟德羞涩一笑,并未作答,只是又给奉九斟上一杯茶。

    低矮的炉膛上坐着的黄铜小水壶,是艾伟德万里迢迢从伦敦背来的;奉九手上端着的陶泥茶杯,大概也是她这辈子用过的最差的。奉九看着艾伟德早已习惯了不再往茶杯里添加牛奶和块儿,更不搭配些茶点,而是能像个地道的中国人一样,自在地啜饮着醇苦回甘的茶水,不禁感叹着,这位英国小妇人中国化得很彻底。

    此时院落里传来帮佣正在用辘轳打水的锵然之声,秋声在跟小孩子们游戏,她也想念自己的宝宝了吧;远处有寺庙传来了沉闷的鼓声,向外望去,能看到陪伴康熙三十五年的经筵官、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连绵层叠、巍峨壮丽的旧居“午亭山村”,横亘晋南的中条山东段历山的主峰舜王坪摩天碍日,云遮雾绕。

    目前还算平静的山区生活,很适合艾修女平和的性子,奉九打算再住几天,就与她告别,她们的内心都为此感到了惋惜。当然,此时两人谁也没想到,接下来,她们不但没有马上分别,反而会联手完成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并因此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格雷斯蒂·艾伟德(gladys  aylward)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