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加上摊丁入亩前所未有,以及官绅一体纳粮牵扯甚广,指不定一些地方上的豪绅便不满朝廷举措,一两处闹起事来并不打紧,可要一起出现,就不好了。另外,孙儿觉得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说他们真敢行那悖逆之举,孙儿倒不觉得他们有那胆子。” “毕竟这些人都是富裕家世,这人一有钱了就惜命。” “不过,孙儿却觉得他们很大可能会拒绝执行朝廷的策令,不遵法度。若是全国推行,到时遇到的阻力定然不小,朝廷到时派遣各地去推行的官员数量太多,朝廷可能疲于应对。” “这推行新政就好像打仗击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若朝廷无力推行,致使新政难以推行,等腾出手再想推行,阻力会越发的大。还不如先择一地推行,集中所有力量针对一地。” 朱瞻基虽然人看起来无精打采,但这说出的话却十分在理,句句都掐准了要害。 所讲述的道理也十分的清楚明白。 在场众人在听到后,都是不由自主的跟着点头。 而老爷子朱棣在听完后,也点点头,给予肯定的说道:“集中所有力量针对一地,说的不错。” 说完,又看向了周围其他的大臣,问道:“那诸位呢,对此可有什么不同想法?” 一旁的大臣们互相对视一眼,随后躬身对着朱棣说道:“回皇上的话,之前在尚书房时臣等便与太子殿下商议过此事,都觉得此举甚妥。” “既然所有人都觉得应该先设立一个试点,那便按照诸位的意思来办。不过,这试点,又该选在何地?”朱棣继续问道。 说到这里,朱棣看向了一旁的内阁首辅杨士奇,说道:“杨士奇,你来说说。” 听到朱棣点名,虽然不明白皇上为何会在众人当中专门选到了他,但杨士奇还是慎重的思考了下后,说道:“回皇上,微臣觉得,此次新政试点的地方不能太大,但也不可太小。大则失去了试点的作用,小则不足以体现新政弊端。” “最好是以一行省之地,作为试点。” 听着杨士奇的话,朱棣虽然有考较之心,但并没有表现出最终的态度来。 反而转头看向其他人,问道:“诸位觉得呢?” 众人对视一眼,纷纷附和道:“臣等赞同.....” 朱棣点头:“既然这试点定了,大小也选好了,就剩这地点了。诸位,谁有合适的想法啊?” 见众人没人应话,朱棣便再次看向了朱高炽,问道:“太子,你来说说吧。” 听到这话的朱高炽也没含湖,随即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回皇上,儿臣觉得以山西为试点最好。山西行省自元末后便没有受到太多的天灾袭扰,其民力还保留完整。” “虽在移民之策上迁移出不少的百姓,但根基犹在。其他诸多北方行省虽有恢复,但与山西行省比起来还是有些不如。既然是试点,自然是以人口众多的行省最好。” “加上朝廷今后会迁都北平,选一北方行省作为试点可以点阔面。” “所以儿臣觉得山西行省最为合适。” 听着朱高炽的话,朱棣再次看向了其他人。 但这个结果从太子的口中说出,自然是之前就与内阁以及六部尚书商议过的。 如今太子提出后,自然是无人反对。 见此,朱棣最终将目光又投到了朱瞻基的身上,问道:“大孙子,你觉得呢?” 原本在刚来的时候还睡意朦胧的朱瞻基,如今在站了半天后,也渐渐清醒了些。 听着老爷子的询问,按照朱瞻基原本的性子本来是不想多说什么的,反正说多错多,招惹的麻烦也多,让他们自己去商议就是了。 不过,摊丁入亩这件事不简单,此事事关大明朝的根基所在。 如今距离农耕文明巅峰只差一步的大明朝,这摊丁入亩是关键。 迈过去,大明朝至少五十年无忧。 同时,这件事是他登基之上也必然会去做的事情,如今既然老爷子和老爹他们愿意去替自己办,他还有什么可不高兴的。 这不是省了自己的事情了嘛。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日后的悠闲生活,还是为了大明朝几千万的百姓,朱瞻基还是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爷爷,孙儿觉得以山西行省作为试点固然无错,但有些过于保守了。” 闻言,朱棣顿时来了兴趣:“哦?那按照你的意思,该选择哪里?” 朱瞻基毫不犹豫的说道:“南直隶!” 这话一出口,一旁的老爹朱高炽顿时皱着眉头说道:“南直隶毗邻京城,是整个大明朝最为富庶的地方,但,它同样是整个大明朝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的地方。若是在此地推行新政,其面临的阻力不可想象,风险太大,不值得。” 对于老爹的话,朱瞻基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其实又何止是自己老爹选择了山西。 就是当初雍正在推行摊丁入亩之策时,也是选择了山西为第一个试点。 但朱瞻基却有自己的想法。 “以山西行省为试点,固然稳妥。但以南直隶为试点,其收益更大!” “正是因为在南直隶面临的阻力最大,关系错综复杂,所以他的收益也是最大的。以山西行省为试点,即便完成了新政的推行,可接下来面向全国的时候依旧困难重重。” “但南直隶却不同,因为这里聚集了整个大明朝的权贵,只要在这里新政推行完成,之后再面向全国的时候,那势头必定高歌勐进。就像儿臣之前所说那打仗击鼓的道理一般,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既然是打仗,那我们就在这群狼中挑一个骨头最硬的,挑它们的头狼!集中所有力量,将那头狼的脑袋敲碎,其余的狼群见此必然心生胆寒,不敢再有异动。” “若是只知狐假虎威,挑那软柿子捏,稳妥固然稳妥,可等这新政推行完,还不知道要多少年,那时候时过境迁,很多事情可就说不好了。” 听着朱瞻基的这一番理论,一旁的老爹朱高炽一时竟还真不知该如何反驳了。 不光是他的这一番话说的无法反驳,更是因为朱瞻基这小子在说话时浑身上下那一股子舍我其谁的气势,彷佛就像他口中所说的那些话一样,既然要打仗,那就挑其中骨头最硬的打。 这话说的是何等霸气。 丝毫没有为即将面临的困难而胆怯的意思。 这样的发现不禁让朱瞻基的老爹朱高炽有些恍忽的感觉。 这还是自己那个每天懒洋洋,只知道四处游玩享乐的懒蛋儿子嘛? 就在朱高炽恍忽之间,那龙椅上的老爷子却对朱瞻基的这一番话十分的对胃口。 朱高炽身为太子,学的又是儒家,有些事情在思考和处置时不免受那儒家思想的影响。 也事事以稳妥为先,尤其是在处置政务这种关系到天下安危的事情上,更是将稳妥放在了一切之首。 可是,老爷子朱棣却不同。 他是马上天子,所思所想自然与自己的儿子朱高炽大相径庭。 反而是朱瞻基这小子所说的这一番话十分对他的胃口。 大丈夫,正该如此。 打仗,就是要先将对方那个看起来最凶最狠的脑袋给敲碎,如此方能震慑宵小。 欺负一些小喽啰算什么本事,又能解决什么根本上的问题。 在老爷子对朱瞻基满眼的赞赏中,老爷子最终有了决断,说道:“臭小子说的不错,施行新政稳妥固然重要,但速度也不能全然不顾。以南直隶为试点,要的就是震慑天下!” “只要南直隶的新政推行完成,这天下还有什么地方敢于公开违背?” “定了!就南直隶!” 随着老爷子最终拍板的话说完,这件事终于是尘埃落定了。 尽管最后的结果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但此时的朱高炽对此却反倒没有那么在意了。 这几日,自家这个浑小子,给了他太多的惊喜。 甚至一个不注意,竟然达到了能够在朝堂上与自己这位监国几十年的太子互相辩论并且胜出的地步。 但很快,老爷子朱棣的一句话,便又将众人的思绪拉回到了场中。 “办法定了,方式定了,地方也定了。” “现在就少一个主持这新政推行的人了......” 随着老爷子这话说完,又重新乖乖的站回到角落中的朱瞻基,突然感觉后背发凉。 抬头一瞧.... 那龙椅上的老爷子正饶有兴趣的瞧着自己。 老爷子的目光自然很快便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顺着老爷子的目光看去。 众人心中一惊! 皇上.....是要长孙殿下亲自去主持这新政推行的事务? 这个发现,对于在场众人而言,可比长孙殿下说出那些摊丁入亩之策还要令人震惊。 毕竟一个是说,一个却是做啊。 莫说是如此年轻的长孙殿下了,就是他们这些主政多年的官场大吏,也没有谁敢说自己就一定能做好的。 毕竟,这可是在南直隶! 就是太子爷亲自主持,其结果也无人敢保证.... 新政推行如此重要的事情,事关大明朝基业的事情,皇上却要长孙来做??? 就算皇上有意历练,可也不能第一次实际执办就要主持在南直隶推行新政这样的差事吧? 在场所有人都懵了。 他们没一个能想到皇上会这么做。 就在众人震惊之时,老爷子终于开口了。 “臭小子,既然那摊丁入亩之策是你提出来的,南直隶为试点也是你定下的,那么这主持推行新政的事情,便由你来办,如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