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那杨士奇说完后,太子朱高炽也是又嘱咐道:“六百里加急!” 说完,那场中的兵部官员也是继续说道:“若是收缩两翼的话,皇上的五十万大军兵力太多,军队铺不开,威力大减少啊,有恐被人围在此地。” 另外一名兵部官员也是附和道:“对,那瓦剌和兀良哈虽然在两侧潜行,但如今具体的情况还不知道。他们说是四五千人,我们探查到的情况是两三万人。” 面对这样的疑问,杨士奇却当即说道:“皇上此次率军五十万,左右两翼各十万人,无论那瓦剌和兀良哈部到底有多少的兵力,以左右两翼之兵力足以应付。” “就算那鞑靼部不退反进,再次正面直奔中军,但以皇上手中的三十万兵力,也可不退反进,直面对阵那鞑靼部!” “他们想合围吞下我们,他就是老母猪,也撑死他!只要不下雨,我们的大炮和火铳无人能敌!” 对于这杨士奇的话,太子朱高炽还是十分认可的,可此刻的朱高炽,担忧的却不是这件事本身。 反而是看着那塞北的沙盘,一脸愁容的说道:“你们发现了没有,草原上出了一个霸主,各部族的行动是有统一调配的。他能够统筹全局,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 乌兰巴托。 借道再出的朱瞻基,带着老五朱瞻墡以及那七八千的兵马,此刻用了五天的时间也终于来到了预定的地点。 此时不管是明军还是塞北各部族的目光都还聚焦在那斡难河畔的地区。 而此时的他们却已经来到了靠近乌兰巴托地区的腹地。 因为这里已经身处腹地,朱瞻基也不敢轻易的再往前行,在选择了一处两处山丘相夹,不易窥探的地方后,便立马下令原地扎营。 与此同时,第一时间便命人将消息传达给了后方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要求他们第一时间派来五千名将士,以及两万人运送物资。 乌兰巴托地区距离斡难河其实并不算太远。 按照急行军的情况下,三日左右前头部队便可到达。 之所以在中间耗费了两日,朱瞻基正是借着这两日的时间,联系到了奴儿干都司的人。 以太孙的名义,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筹措木材以及兵勇运送至他所在之地。 但因为奴儿干都司本身也要镇守当地的女真部族,所以他们能够分兵的数量极为有限。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北征而不调用此地兵力的原因。 而这五千名将士,已经是他们所能够支援的全部兵力。 至于那两三万人,则是与当地的各部族商议后,用他们来运送木材、矿石、山石,然后按照数量支付银子给他们工钱。 等于是找的劳工。 只不过劳工不是汉族罢了。 这些女真部族虽然在实质上内部并不受明朝的管辖,但在明面上却是承认奴儿干都司统辖的。 所以在给银子的情况下,有银子赚,他们自然是愿意做的。 当然,让这些人帮助运输只是为了填补一些劳力的空缺。 在当地,朱瞻基自己也没有闲着。 首先第一时间要做的事情就是开矿! 塞北,可不是印象中完全都是草原和戈壁的景象。 在这里还是存在着不少山脉的,朱瞻基他们所选取的地点,两侧皆有山脉存在。 所以树木和矿石都不缺。 唯独缺少的就是铁矿石! 而让那些女真部族运输的,也正是这些铁矿石为主。 但朱瞻基自己也没有放弃寻找铁矿的事情。 这里本身分布的铁矿资源并不稀缺,只要认真的寻找,还是能够找到的。 若真是运气不好,那靠着那些女真部族的运输,也差不多够用了。 连续一两天的时间,朱瞻基在考察了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后,便在队伍中的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制定出了一个城邦的设计图。 而朱瞻基来到这里,要做的正是建造一座城市! 明军为何在塞北待不长久? 为何军费消耗巨大? 正是因为他们一出境内,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后勤补给来支援。 在后世,拥有一个海外军事基地的意义,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明白这个意义的重大。 甚至于那海上的航空母舰,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也是让一个军事打击体拥有了一个海上移动基地。 如此一来,进退皆可。 而朱瞻基要做的,就是在这塞北腹地给他们钉上一颗铁钉! 朝廷的大军,进退皆可! 使对敌战争保持到一个常态化的阶段。 攻守转换! 而不是一味的等别人袭扰了边境,再出兵。 这也是他手下这七八千人的专业所在。 在顺天府中已经有过建造高楼经验的众人,建造一座可以抵御外敌的城邦,其实算简单的了。 加上本身队伍中的一些设计者也都曾经参与过城池建造的事宜。 这一点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难。 在朱瞻基舍弃了一些精益求精的要求后,他们退而求其次,只讲究效率。 短短不到三天的时间,设计图便已经完成了。 并且通过各种小棋子,在特定的地点做了测量标识。 而在这三天内,初期砍伐的树木以及木材也已经储蓄了一批,河沙、石灰石、水、冶铁等等,也在他们提前带过来的工具帮助下,完成了一定量的储备。 随之,整个候补营的士兵们便开始从最初期的储备原料,进入到了挖掘和打地基的阶段。 这些甚至于朱瞻基自己都不用去多参与,老五一个人便能带着这些人完成。 他朱瞻基需要做的,就是统筹大局,为他们的建造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这一片区域多水,河沙不缺。 有山,石灰石不缺。 树木也有,木材不缺。 唯独就是那铁矿,完全依仗奴儿干都司中女真部族的运送。 可即便是这样,朱瞻基依旧有信心,在四个月的时间内,利用混凝土的技术,在这里凭空建造出一座中型城池! 这还是在考虑到铁矿不足的情况下。 因为城池建造比大楼来说还要简单许多。 加上人力充足,足足一万多名的壮劳力以及两三万的补给运送人员。 这个时间只会更短! 可即便是这样,朱瞻基依旧还是有些担忧。 担忧的不是他们这里,是老爷子朱棣那边。 雨季马上来了。 风季也马上来了。 那些草原人对这种恶劣天气已经习以为常,可明军不同! 他们还从未来到如此深入的地区与敌大规模作战过。 加上前几次亲征的经历,让他们对胜利都已经习以为常。 谁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如今能期盼的,只有尽快的完成城池的建造。 为明军搞出一个塞北基地来。 有了这个塞北基地,还处于塞北腹地。 以明军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 基本便立于了不败之地。 哪怕是对方兵力超过他们,但守城,可是他们明军的看家本事! 加上这一战还不知道要打多久。 一旦拖到后半年。 天气渐渐冷下来。 局势将更是恶劣。 就当朱瞻基带领着人在乌兰巴托地区拼命的建造城池的同时。 老爷子朱棣那边,在斡难河地区也按照朝廷兵部给出的办法,暂时收缩了两翼的距离,并且开始前进推进。 但很快。 被不断压迫的鞑靼部,便由其首领脱脱不花大汗带着人前来拜见了。 明军的主帐之内。 随着那脱脱不花大汗带着人走了进来,便立马单膝跪在了朱棣的面前,虽然眼神中满是不服,但到了此地,却不得不恭敬的说道:“参见大皇帝陛下!” “下跪者何人呐?”朱棣随口问道。 听到这话。 早就派人前来通知过的脱脱不花大汗顿时心中升起了一丝被凌辱的感觉。 但还是耐着性子说道:“我是脱脱不花大汗。我后面的是我的兄弟,和我的大将们。” “见朕何事呢?” 脱脱不花大汗回道:“只因未能约束好部众,误伤了天朝子民,特地前来赔罪,赔牛羊也罢,赔金银也可,只求大皇帝陛下退兵罢战,两家和好便好。” 可听到这话的朱棣,却是故作恍然的说道:“哦?退兵?原来是你自己,约束不住你的部众,误伤了我的百姓。” “那你们呢?你们手上沾没沾血?” 听着朱棣的话,那脱脱不花大汗一句话也没有说,这次过来就是求和的,自然不可能硬顶着牛说话。 而朱棣也缓缓从自己的龙椅上走了下来。 丝毫不畏惧他们腰间的刀剑,缓步来到了他们的对面,坐在那阶梯之上,与那下跪的众人平视,丝毫没有对面前这些五大三粗的草原人半点的畏惧,哪怕他已经是个老头。 朱棣笑看着面前的脱脱不花大汗,问道:“永乐五年,大规模掠夺辽东。永乐九年,大同城下打草谷,掠走了一万多男丁,女人孩子被杀。永乐十一年,永乐十二年,永乐十五年,你们亲自率兵,掠我边疆,现在说,退兵?” 朱棣缓缓起身,站在那龙台之上,眼中满是杀意的说道:“晚了!” 闻言,面对朱棣的话,那脱脱不花大汗一句话也说不出。 毕竟这些事情都是他们亲自做的,如今被拿到桌面上谈,他们能说什么? 只能是深深的叹了口气,好像表示懊悔似的。 重新坐在那龙椅之上的朱棣,随口便对一旁问道:“他们一共伤了多少人?” 汉王朱高煦当即便跳了出来,说道:“回皇上话,他们伤了我部众十几万有余。” 闻言,朱棣便对着那地上� �着的脱脱不花大汗说道:“你起来吧。” 在这些人起身后,老爷子朱棣也是缓缓开口说道:“咱们合计合计,你老兄搞了我这么多年,十几万人呐,这样吧,你也不用赔我牛羊金银,你挑十几万人,你还给我,你和你的弟兄,也可以去。朕在北京给你们选一个好的地方,给你们安置下来。” “过个两三百年,你想回来探亲,朕让你回来,这样多好啊?朕退兵罢战,两家永远和好,就当做亲戚走动,如何?” 听着朱棣的话,那脱脱不花大汗立马便满脸为难的说道:“大皇帝,十几万部众给了您,我们就没人了!” 可听着脱脱不花大汗的话,朱棣却丝毫不在乎的说道:“那不能够。” 脱脱不花大汗赶忙跪在地上,再次祈求道:“大皇帝,这个,真不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