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新的开始-《记忆编码》


    第(2/3)页

    陈志远的光膜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老林,等技术再成熟些,说不定能帮你把模糊的记忆补全。”

    林默端了杯温茶走过去,放在父亲手里。茶杯的温度透过陶瓷传到林建国的指尖,他抬头看林默,眼神里有了些清晰的暖意:“阿默,你妈以前总说,你小时候拆坏了她三个收音机,还说你长大肯定是个搞技术的。”

    林默笑了,眼眶却有些发热。父亲的记忆还像蒙着一层雾,只能抓住些零散的碎片,但这些碎片已经足够珍贵——就像黑夜里的星子,虽然微弱,却能照亮回家的路。

    傍晚时,苏雨晴抱着一个牛皮纸文件夹走进来。她穿着米白色的风衣,发梢还沾着外面的风,递文件夹时,林默能触到她指尖的凉意。“这是我们在基金会档案室找到的,”苏雨晴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封皮上写着‘第二代记忆编码’,是你母亲和陈志远二十年前共同设计的。”

    文件夹的边缘已经泛黄,金属搭扣上生了层薄锈。林默打开时,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沉睡多年的秘密终于苏醒。第一页是母亲的字迹,钢笔写的标题遒劲有力,下面画着一张简易的示意图:两条代表意识的光带在中间交汇,形成一座拱桥的形状。

    “第二代技术的核心,是双向交流。”苏雨晴凑过来,指着示意图解释,“不只是读取或修复记忆,还能让两个人的记忆相互融合——比如让年轻人体验老人的人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彼此的经历,就像……就像搭建一座桥。”

    林默的目光落在扉页最下方,那里有母亲用红笔写的一句话:“记忆不是牢笼,而是桥梁。”字迹的撇画带着点弧度,像她以前笑的时候,眼角弯起来的样子。他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自己因为和同学吵架躲在房间里哭,母亲就是这样坐在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本旧相册:“你看,妈妈小时候也和邻居家的姐姐吵过架,后来我们一起帮隔壁奶奶摘菜,就和好了。记忆会帮你记住难过,但更会帮你找到和解的路。”

    “去窗边看看吧。”苏雨晴拉了拉林默的衣袖。两人走到落地窗前,深圳湾的暮色正浓,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原本只播放商业广告的全息投影,此刻正流转着不同的画面:一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踮着脚迈出人生第一步,虚拟的草地上留下他小小的光脚印,旁边传来年轻父母的笑声;一对白发老人坐在全息长椅上,金婚戒指在光影里闪着暖光,老爷爷正给老奶奶念年轻时写的情书;还有两个穿校服的女孩,隔着虚拟的街道拥抱,她们的书包上还挂着当年的校徽——那是分别十年后的重逢。

    “这些都是市民自愿分享的记忆片段。”苏雨晴轻声说,“基金会开通了记忆捐赠通道,每天都有人发来自己的珍贵时刻。”林默看着那些流动的光影,突然明白母亲说的“桥梁”是什么——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是人与人之间那些柔软的连接,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就在这时,尖锐的警报声突然划破实验室的宁静。不是刺耳的高频鸣响,而是低沉的嗡鸣,像远处传来的雷声。控制台的灯光瞬间从暖白变成冷蓝,全息屏上原本显示的记忆片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串流动的绿色代码。

    苏雨晴立刻冲到控制台前,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怎么回事?是系统被入侵了吗?”她眉间的纹路拧成一个结,指尖按在回车键上的力度,让指节有些发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