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三十四章 大会前奏-《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百姓们大多是支持的。
土暴子一贯的手法,便是裹挟百姓。当百姓的脸上被烙上土暴子的印记后,他们的脑袋往往成为官军记功的凭证,他们的家属往往成为衙役敲诈勒索的对象。被裹挟的百姓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为了家里人的平安,只好跟着土暴子一条路走到黑。
如今蜀王府明确宣布废除株连之法,让许多裹挟百姓的家属感激伶仃。自从旨意贴出后,就有零星的百姓远远对着城门边的旨意磕头,然后无声无息地悄悄溜走。
士绅们则与百姓们不一样,这个旨意引起了了部分人的强烈反对。他们掌握着话语权,一旦发生争论,动静会非常大。尤其是学子云集的锦屏书院,成了双方争论的中心。
反方最坚实的论点有两个。一是大明律为太祖高皇帝御制,后世子孙岂敢擅改?二是大明律为国家成法,一隅一地一藩王焉能擅易?
反方一发难,正方也不示弱,迅速纠集同志军,组成了三个专业战斗组。
第一个组是文史组。
他们的战斗方式最文雅——翻书。在书院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查找材料,用历史事实针锋相对反驳反方的论点。
文史组论证道,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并没有对鞑虏裹挟的百姓大开杀戒,反而下令归耕屯垦,让百姓的生活安定下来;兴修水利,种植桑麻,让百姓的生活富足起来。他们考证出,太祖颁旨议定律令的时间,乃是在吴元年(1367年)。至洪武七年,大明律修成,颁行天下。但大明律在洪武二十二年再次修改,并于三十年五月重新颁布,此后再未修订。
对照文本可以发现,洪武三十年的大明律与洪武七年的大明律差别很大。
为什么?原因一个是乱世,一个是治世!
所以史料表明,大明律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做了有针对的改革,即便是太祖高皇帝自己也是这样!
第二个组是儒学组。
他们的战斗方式最干脆——在书院的大门及各个醒目之处张贴大字报。
大字报一上来就给反方集体扣上了“不仁不义”的大帽子。大字报黑体大字道:子曰,仁者爱人,爱人者为仁;子又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宗圣(曾子)在论述先师的思想时,做了这样的总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如今世子践行仁义与忠恕之道,竟然被一些不仁不义的别有用心的小人指责,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第三个组是佛学组。
他们的战斗方式最有特色——念经。
佛学组请来阆中城最有名的观音院的十几个大小尼姑,在书院外摆了法场,对着书院大门念了三天“大悲咒”。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这些释教中人吃了打药,胆敢挑战儒教的正统地位。
佛学组道,菩萨的大慈大悲,便是“无缘大悲,同体大慈”,“如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土暴子中的许多人,并不是天生的“魔种”。他们或是生计无着的穷人,或是被裹挟的百姓,是“误入魔道”的。世子废除株连,实行“罪责自负”,把这些被裹挟的百姓与那些十恶不赦的匪首区分开,直接证明了世子天生的佛缘。
本来正方还要成立第四个组,即法家组,准备从法家的势、法、术的角度直接论证世子颁旨的法源,间接论证旨意的合法性,但是他们的研究动静太大,研究方向过于敏感,引来了山长孔尚学的干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