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们的心意,本世子是知道的。开建榷场,确为流通货物,纾解民困之良法!” 朱平槿摆摆手微笑道。 “不过雅州模式只是试点,那时候本世子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如今试点有效,便要继续深化。詹大人说的那几个榷场太小气了!为何不能多建几个?本世子之意,以后西边大山里,有一州县即有一榷场!土司和百姓就近对榷,岂不方便? 须知汉夷百姓,皆为大明赤子,何必拘泥于华夷之分,设关筑隘限制流通? 故以后飞仙关、临关、蚕崖关、江油关、曲山关(今北川县曲山镇)、白水关、朝天关,凡四川都司所辖关隘,一律全面开放!无论对华夷行商马帮,一次纳税,换取税票,各关口只管查验税票,已纳税的货物不得重复征税!至于税率嘛,雅州的老规矩,货值一成!” 全面开放! 朱平槿的话顿时让在场的人眼睛都亮了,包括詹天颜。 世子所言妙也哉! 有一州县即有一榷场,那土司们为了就近对榷,将不得不让大明将州县设进自己的地盘! 詹天颜心悦诚服,离座对着朱平槿长揖道: “世子说得好!汉夷百姓,皆为大明赤子!自古忠义,不分汉夷! 昔年突厥王子阿史那忠擒颉(JIE)利可汗以献唐太宗,太宗赐其名曰‘忠’。其人一身清谨,战功赫赫,封国公,尚县主,配享昭陵,可谓夷人中之名臣也! 如今东虏寇边,于是朝廷诸臣以为夷人皆不可用,谬矣!误矣! 天生斯民,汉夷本为一体。汉人善耕,夷人善牧;汉地物产丰美,夷人牛马甚繁;汉人不耐高山暑寒;夷人行走如履平地。 是故为大明江山永固之计,汉夷皆可之用。下官陋见,榷场之建,宜早为之!” “詹大人所言,是要世子大用夷人?边地设州建县,亦用夷人?”李长祥不解地问詹天颜。 詹天颜当即回答:“非也,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选人用人,一以忠义贤能为先!否则,用了个安禄山,岂不坏了大明国事?” 朱平槿是这样理解詹天颜这番话的:称赞自己的决策正确的同时提醒自己:既要通过经济手段——建榷场,也要通过政治手段——用夷人,而且要用对大明忠诚的夷人,才能达到固边的效果。 “詹大人果然老成谋国!” 朱平槿放心了。他笑着对詹天颜道,让他上一个保举折子,把本地该用能用的夷人列出来。这些人都将作为蜀王府的后备干部,经过培训考核后量才使用。 开关互傕,全面开放;大用夷人,德才为先。所有人都将心思聚集在朱平槿突如其来抛出的的重大决策上。 然而没等他们品出个中三味,朱平槿已经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那个兴奋和落寞交织的老将身上。 “朱将军,你是有战功的武臣!松潘将士为大明守边戍边三百年,更是劳苦功高!朝廷欠发粮饷,实在对不起朱将军和各位将士!不过,若将士们因此兵变,甚至是谋反,其将来祸福,朱将军宜慎思之!适才詹大人所言,朱将军已经听见了。何去何从,朱将军不可一时激愤,酿成终身之错!” 朱平槿语言未毕,朱化龙便跪下了。他语音呜咽,情绪非常激动。 “末将失言……方才不敬之语……将士们数月不见一粒粮……已经在吃……草根树皮……就快饿死人了!末将请世子速发粮饷救急!” “数日前,本世子接罗姑娘手书,便已令绵潼王庄发粮救急。只是道远路险,恐缓不救急。” 朱平槿说到这里,便问朱化龙。 “松潘诸土司有余粮否?,可用银子购粮否?” “末将离开松潘时,正是大雪封山的时节。一路甚为艰险,可末将又不得不来。” 朱化龙抬起头,泪涕还在脸上,眼睛却已经充满希望。 “这时节就算运粮,也翻不过大山去。必要等到四五月,大雪融尽方可。如今救急之法,只能运银子买粮。那些土司官寨里,总还是有些存粮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