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华氏很是为难道:“乔妹,西瓜汁倒是有工具制作,这酸梅汤咱们是真的不会。” 酸梅汤属于人家独门秘方,他们以前时常会去镇上买一些消暑,但是自己实在是做不来。 顾南乔道:“西瓜汁就交给你们了,酸梅汤我自己来就好。” 李华氏连忙答应了下来,带着姐妹们去准备西瓜榨汁。 从厨房里搬出来一个木制的小桶,这个桶跟其他的桶很是不一样,椭圆形的小桶,揭开盖子,里面的机关让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个木制的榨汁机,跟现代的机械化不同,这完全就靠手摇。 但是榨出来的果汁,不比现代的差。 或许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水果全都是天然无污染的,果汁甚至比现代的果汁口感好了几分。 这个榨汁机是墨玉珩设计制作出来的,为的就是满足顾南乔的口腹之欲。 也是墨玉珩给顾南乔的小惊喜,如同他所想,吃货小阿乔看到榨汁机的时候,笑的非常满足,恨不得晚上睡觉都抱着榨汁机。 手摇榨汁机很费力,为了省时省力,先要把西瓜切成小方块,然后再倒入压榨机里面。 盖子上面有一个小孔,这个孔是用来放木棍的,木棍的底端是五片小叶片,棍子中间有几个小格子。 计算好距离,在这些小格子周围盖上一层小盖子,这样棍子就不会掉下去,也不会影响棍子摆动。 只要摇上半刻钟,西瓜汁完成了。 几位妇人配合默契,切西瓜的切西瓜,手摇的手摇,送西瓜汁的送西瓜汁。 这些西瓜都放在泉水里面浸泡了一上午,冰凉冰凉的,人手一杯,喝一口浑身的暑气一扫而空。 瞬间就动力满满。 这边进展顺利,另一边,顾南乔还在准备食材。 做酸梅汤需要乌梅、白和桂。 乌梅和白都好说,就是桂把顾南乔给难住了,她是没有准备桂,只能跑去蒲秀夫家,看看蒲婶有没有收集桂。 “你这小妮子是要做桂糕吗?桂我记得是还有一些,我先去找找,你在家里坐坐。”蒲婶想了想,也记不清楚到底还有多少,连忙去仓库找了起来。 很快就找到了一小包桂,顾南乔道了谢,拿着桂回去了。 乌梅先要放在开水中浸泡四个时辰左右,再文火熬煮半个时辰。 将汤水滤去残渣,加入凉白开、桂、适量白,煮沸冷却后便可饮用。 有些人喜欢山楂和甘草,也可以适量添加一些。 顾南乔这厢在忙活着,李华氏他们则眼巴巴的想要尝一尝顾南乔煮出来的酸梅汤。 可惜因为泡乌梅需要四个时辰,等他们尝到酸梅汤时,已经是第二天中午了。 一碗酸梅汤下肚,暑气顿消,整个人都活了过来。 顾南乔煮出来的酸梅汤,清香扑鼻、爽口好喝、甜中带酸。 有了西瓜汁和酸梅汤的加入,这个夏天不那么难熬了。 大家最期盼的就是每天中午的酸梅汤和西瓜汁了。 时间匆匆而过,很快就到了九月份。 施工四个月后,新房终于建好了,连围墙也都砌好了。 靠近河边和大门两边的围墙,全都用青砖砌成,而大山那边的围墙则是利用了两种砖头,青砖垫底,上面铺盖了一层泥砖。 为了防止人和猛兽从后山进来,顾南乔特意让人挖来了硫磺打地基,这是用来防止蛇虫,她还特意在大山那边的墙壁边上种植了一种有刺带毒的植物,算是多了一道防线。 房子建好了,就差上梁了,等上了梁,贴了屋瓦,房子再装修一下,就可以入住了。 对于大齐的百姓来说,上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们都视上梁为大厦落成之象征,故珍重之。 蒲秀夫请人给算好了日子,九月初九这个日子百事皆宜、万事顺义。 还是重阳节,所以大家对这个日子都没异议。 便定在了九月初九这天上梁。 到了九月初九,顾南乔和墨玉珩起了个大早,按照蒲秀夫请人算的时辰,吉时刚好是在辰时一刻。 在吉时到达以前,他们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准备和进行。 顾南乔和墨玉珩到新房的时候,蒲秀夫和蒲婶已经把所有需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连掌墨师和抬梁木的人都找好了。 掌墨师也称之为木工师傅。 顾南乔和墨玉珩只要按照掌墨师的吩咐行事便可。 在上梁之前,掌墨师要烧香奠酒,敬祭天地神灵,恭请祖师爷鲁班降临,扶柱安梁,使之柱正梁端,万古千秋。 到了吉时,要捉一只大红公鸡,一刀将鸡头割断,滴血于梁木上,以避煞气,且须念咒语,行法事。 法事完毕,即刻升梁。 鞭炮齐鸣,两个稳重的中年汉子抬着梁木,在鞭炮声中缓步前行,说着吉祥辞令,一步一步上升,走到屋脊处,这才小心的把梁木放置在中柱顶端的衔口内。 顾南乔和墨玉珩站在新房门外,蒲婶拿了一块大红色的布过来:“阿墨,你把这红布披到梁木上,上梁的程序才算是完成了。” “让小阿乔去吧,建房子和买地皮的银两都是她赚来的,这房子她才是屋主。”墨玉珩立刻就把这件事推给了顾南乔。 蒲婶犹豫了,这房子的名字和地皮确实是写在顾南乔名下,但是在大家的认知中,这房子的主人是墨玉珩,而非顾南乔。 否则人家提起这边,说的都是墨家,而非顾家。 顾南乔伸手接过了蒲婶手里的红布,直接塞到了墨玉珩手中,在墨玉珩疑虑的眼神中,她清淡地表示道:“墨哥哥,这个房子是我们两个人共同的心血,不管如何,在我心里,没有你这个家也就不是家,你是这个家的主心骨,你不去谁有资格去?” 她说的是心里话,没有墨玉珩,她顾南乔早就给猛兽当了口粮,哪里还能有现在的幸福日子? 再说了,她要把墨哥哥变成相公,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首先就是要给墨玉珩灌输这是他们两个人的家这个想法。 让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 墨玉珩以前能拒绝顾南乔一些无理要求,但是面对顾南乔的这番说辞,他却拒绝不了。 他是个没有家的人,对于他而言,家这个字离他太过遥远,却也让他心向往之。 沉吟片刻,墨玉珩接过了红布,盖在了梁木上,称之为“披红”,并以红包谢掌墨师。 接着,蒲秀夫登上了屋顶,手抬着一筐糯米糍粑,向众人抛洒,这是“甩梁粑”。 村里有许多想要跟顾南乔打好关系的村民都送来了礼物,顾南乔和墨玉珩含笑接受,并将贺礼悬挂于堂前,以示喜庆满堂。 这些流程走完,上梁礼才算是圆满完成了。 接下来贴瓦片和装修都很快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概十月份他们就能搬进新房。 上梁完成后,顾南乔便开始算工人们的工资,还有村里一些村民帮忙的工钱。 她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载着所有来帮忙人的时间和日期,虽然蒲秀天表示他那三个儿子不用工钱,但是顾南乔可不能让人白干活。 该给多少就给多少。 先把村民的工钱结算了,而后在算李伟民他们的。 村民们的工钱,顾南乔按照小工的工钱算,一天二十五文钱,算了一个时辰,全部搞定,又算好了铜板,这才挨家挨户送上门去。 他们也没有帮多少天的忙,也就是挖地基的时候来帮忙了,其他的活计都由李伟民的工人一手包办。 倒是蒲秀天的三个儿子,时不时被蒲秀天撵来帮忙,四个月下来,每个人都赚了一千五百文钱,三个加起来,将近五两银子了。 这可让村里人眼馋到不行,五两银子啊,足够一家五口富足的生活两年了。 他们眼红到不行,又不敢跑来墨家找墨玉珩和顾南乔,只能去蒲秀天家里旁敲侧击,也想来墨家干活。 可惜人家的房子和围墙都建好了,剩下的也都是精细活,压根不需要他们帮忙。 面对找上门的村民,蒲秀天很是热情的招待,对于他们的话茬,他压根不接,等把人送走了,他回了堂屋。 “爹,他们怕不是也想要去墨三哥家里干活吧?” “嗯,你们都猜到了?”蒲秀天对于村里这些人的做法很是看不上:“当初反对阿墨来咱们村定居,说是怕他挡了好运,建房子的时候弄出了多少幺蛾子,又是洒狗血,又是推墙头。” “这些事情他们虽然没有参与,但是背地里说阿墨坏话的人可不少,要不是后来传出了乔妹会医术的消息,怕是他们还不消停。” “现在见咱们家赚了点钱,人家就上赶着来了,说是愿意效劳。” “真是笑话,人家房子都建好了,瓦片都贴的七七八八了,现在要他们来干什么?” 蒲秀天心里早先就憋着一口气,现在见那些人恬不知耻的凑上来,没拿笤帚把人扫出去已经算是他有涵养了。 三个儿子和儿媳妇见状,连忙上前安慰他,在家人的宽慰中,蒲秀天心情才慢慢平复下来。 村里暗潮涌动,顾南乔压根就没有关注,此时的她忙完了账本,新房眼看也要全面竣工了,顾明凡也已经能把田埂边上的草药的名称药性倒背如流。 顾南乔想了想,趁着现在还没有到寒冬腊月,打算去一趟山里。 顾南乔要进山,顾明凡自然是要跟着一块儿去,秋天是猛兽出没的时节,墨玉珩不放心他们两个人单独进山,便也跟着去。 一行三人走在落满了枯叶的小道上,巍峨的高山,顶端常年云雾缭绕,一场秋雨过后,山里的温度骤降一个度,进山以后,顾南乔冷的直搓手。 好在墨玉珩有准备,给她带了一件薄薄的外衣。 穿了衣裳,顾南乔总算是活过来了,率先走在前面,仔细的辨认着山里的枝叶,决定自己要往哪边走去。 墨玉珩也时刻注意着周边的动静,生怕有猛兽突袭。 只有顾明凡吊儿郎当的走着,嘴里叼了一根芦苇,眼睛不住的往周边的大树打量,不用问顾南乔也能猜出顾明凡想要干什么。 这几个月顾明凡被拘在蒲家村学医,早就想要上山放风了,可偏偏他外祖父看管严厉,加上他对墨玉珩有些怵,不敢造次。 现在上山了,自然是要解放天性,顾明凡便故态复萌了,一改常态。 走了一段路,顾南乔在不远处长着一棵很是眼熟的小乔木,定睛一看,这不是木蝴蝶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