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面面俱到-《我欲扬明》
第(3/3)页
徐阶很是乖巧,知道皇上这么说也只不过是客气而已,要么是稍稍抚慰他刚才代君受过的举动,要么就是有一定之规,可不是自己卖弄学识才干的时候,立刻躬身答道:“皇上一再宣谕臣等,教育乃家国社稷百年大事,臣未曾考虑妥当,不敢随意置喙亵渎圣听。”
朱厚?点点头:“实事求是,不愧为圣人门徒。你仔细考虑妥当之后,拟出条陈呈给朕。国朝百年大计,确在教育一途,你徐阁老兼着翰林院掌院学士,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
“身奉王命,臣不敢稍有懈怠。”
“如此便好。”朱厚?说:“教育一大职责,在于传承文明教化。先哲前贤著作浩若烟海,太祖文皇帝命人辑录成《永乐大典》,此乃国朝之一大盛事,更是我华夏文明之一大盛事。如今历时已有百年之久,我大明又出了不少震铄古今的大文人大学者,翰林院若有余力,也应将其著作编撰辑录成书,择其jīng华刊印天下,既能促当世之教育兴盛,更能使我中华之文明千年不衰。”
乍一听皇上提到《永乐大典》,徐阶以为自己又在不经意间得罪了皇上,皇上又要象当年对待严嵩一样,将自己赶去坐冷板凳抄《永乐大典》,正在惶恐不安,继而一想,这确是自己翰林院份内的差事,心中暗笑一声自己杯弓蛇影,忙应道:“臣谨领圣谕。”
朱厚?说:“其他的倒也罢了。去年岁末,殉国于薛陈二逆谋反之夜的故礼部尚书杨慎便是我朝不世出的俊秀之士,可惜天妒英才啊朕当rì以小疵将他贬谪云南蛮荒之地,至今思之仍追悔不已。可惜斯人已逝,只能空余遗恨待追忆了……”
徐阶未曾参与尊礼、议礼之争,后来更受到议礼派头面人物张?张孚敬的打击,身陷牢狱差点死于非命,感情上与尊礼派就亲近了几分,听到皇上如此推崇杨慎,大为感动:“得皇上如此盛誉,杨公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杨慎自然可以安息,他的诗文著述却不应随之湮灭。”朱厚?说:“朕命你翰林院尽快将其辑录成书,由你领衔修撰并作序文,朕来题写书名。”
皇上御笔题写书名是古今未有,人臣之幸,是皇上表彰杨慎忠勇可嘉、身死国难的一片心意,让自己作序更有大大的好处,一来可以博取学子景仰士林清名;二来尊礼派残余势力定会认为是自己为杨慎请得这一无上恩宠,对自己感恩戴德,甚或可以将他们收揽入自己的门下徐阶闻言大喜,跪了下来,哽咽着说:“臣代杨公在天之灵叩谢圣恩”
“也不必谢恩,凡有大才者,朕必不会弃若蔽履。”朱厚?说:“杨慎著述甚丰,要留心辑录,不可使明珠失遗。不过卷首之文当以他所做之一阕《西江月》开篇。”
“杨公乃是风雅之士,诗文甚多,臣愚钝疏学,不知皇上所指的是哪一阕,恭请皇上明示。”
朱厚?看着徐阶,再看看一旁莫名其妙的严嵩和李chūn芳,低声曼吟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