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从谏如流-《我欲扬明》
第(2/3)页
其次是大将军衔。所谓大将,通常天子登坛拜将,授予印信、节钺、天子剑,代皇上执掌全军之人方可称为“大将军”,岂能为某一级武将所用?军中出现多位大将军,岂不成为笑谈?
第三是各级将军、校、尉军衔。这个更是遭到了夏言的强烈反对,说是给了朱厚?当头痛击也不过分。
夏言的奏疏里说的明明白白:明朝的将军分为三种,其一是作为宗室的封号。亲王后代中,长子可袭封号,非长子者称为世子,封镇国将军;其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封奉国将军。其二是指近似于国家仪仗队的大汉将军。兵部职方司选拔身材魁梧、五官端正之兵士以充朝仪,称之为“大汉将军”。凡大朝、皇帝驾临正殿或参加晋封、祭祀、午门献俘、接见外番使臣等一切礼仪大典之时,大汉将军身穿镶金介胄,手持金瓜、斧钺、龙刀、凤剑,列队于丹跸之上、皇帝的御座两旁。天子出巡或临田郊祀,大汉将军随御驾出入扈从,负责沿途jǐng戒。第三才是作为武将的军衔,也分三级,却并非什么上、中、少之分,而是分为骠骑将军、金吾将军、龙虎将军,初授必定是骠骑将军,任骠骑将军至少三年之后,方可晋升金吾将军;其后,战功卓著者方可加封龙虎将军,或授之以平虏将军、镇夷将军等特定称号。
至于校官为三级军衔,也不适当╠╠寻常军卒都被称为“小校”,校尉更为专用称谓,以之命名,既容易引起混乱,更难以让人接受。
尉官军衔则更不妥当,概因依大明律法祖制,亲王曾孙即奉国将军之世子,授镇国中尉。夏言据此在奏疏之中反问道:“此乃皇室专用之称谓,岂人臣所能受乎?”
夏言与北宋时的王安石一样,被时人称之为“拗相公”,素来刚直敢言,无所顾及,让朱厚?很不高兴,但他也知道,夏言言之有理,看来现代的称谓用之明朝,确实很别扭,而且会引起混乱,带来很大的麻烦……
唉实行军衔制的想法大概是泡汤了,真是遗憾啊
朱厚?无比懊恼地叫道:“张居正”
张居正忙跪下应道:“臣在”
“即刻将这份奏疏送到内阁,交给李阁老,让他仔细看了,再依夏阁老奏疏所言拟订整军方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