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欺世盗名-《我欲扬明》
第(2/3)页
见他们如此凑趣,朱厚?也是满心欢喜。可是,吟诵完毕之后,四大阁员却是谁也不说话,他顿时不高兴了:我知道嘉靖那个混蛋时不时还能附庸风雅来上一首两首,可我不会啊怕你们看出破绽,不得不把的诗词cāo练出来,你们竟这样不给面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即就冷下脸来,问道:“怎么?朕涂鸦之作,竟入不得各位阁老的法眼吗?”
其实是他太过心急,错怪了四大阁员了他们不是看不懂,更不是看不起,而是被诗词字里行间流出的千古霸气震慑住了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皇帝,出身和经历使他心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呆板与多疑的xìng格使他注重伦理而厌恶卓尔不群的人。皇帝的好恶决定了帝国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他将古往今来一切礼仪制度恨不得一股脑全搬到明朝,皇权达到顶峰,还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密的特务情报网以控制官吏百姓。这样的体制只适合循规蹈矩的人,长此以往,庙堂之上多保守卑琐之士,江湖之远多怯懦狷介之人,是故有“chūn秋战国养士,汉朝养武,唐朝养艺,宋朝养文,明清养小人”之说。
有明一代,既没有汉朝的剑气四横,也没有唐朝的雍容大度,更没有宋朝的儒雅风流,根植于这样的土壤之上的文坛,根本培育不出屈原、李白、苏东坡这样雄视千古的俊才大家。时下最流行的,是前期三位名相,即有“明称贤相,必首三杨”之著称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联手开创的文学流派,因三人都为台阁重臣,这一流派便被称为“台阁体”,其诗文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实,实则远不及唐诗宋词那样直面时政,贴近百姓生活,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骋的气度,徒有华丽的形式而已。但因三杨官位显赫,权倾一时,许多追逐功名利禄的士人拼命吹捧,得官之后也竞相摹仿传习,以致相沿成风,成为影响很大的一个文学流派。眼前正捧读御诗的四大阁员,就无一不受台阁体的影响。目前诗文冠绝一时的严嵩,也不过是以“秀丽清雅”而著称,以他们的眼光和品位,如何能品评的宏文诗篇?
不过,皇上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且不说这首御诗本就气魄豪壮、不同凡响,即便四六不对,平仄不工,他们也得震天价地交口颂扬,否则就不是人臣事君的正道了。
但是,御制诗文若是随口说上几句俗套的赞语,就显得俗不可耐,皇上想必也不会高兴啊
四大阁员对视一眼,都是惶恐、疑惑的神情,严嵩知道自己身为首辅,又是公认的一代文豪,怎么也推辞不过去,就又躬了身来,字斟句酌地说:“回皇上,如此率xìng自然、气冲斗牛的诗篇,非千古之才、如椽之笔,断然写不出来,臣等实在不敢妄加置喙……”
不愧是行家里手,严嵩这几句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更挠到了朱厚?的心痒之处,他立刻展颜笑道:“哦?严阁老真这么看?”
有严嵩在前探路,其他三位阁员也不敢再落人后,一起说道:“回皇上,非但严阁老这么看,臣等皆同此心”
徐阶还意犹未尽地咂着嘴,摇头晃脑地说:“微臣昔rì读杜子美之诗,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两句殊为不解,今rì恭读圣诗,方知诗圣之言诚不我欺啊”
“是啊,”李chūn芳和马宪成两人一起猛地点头,说:“宋南渡之后,稼轩以降,再无可读之豪迈诗词,我辈士人每每思之,皆引以为撼j上御诗既出,意境高远,豪气干云,一扫宋元至我大明今时四百年之颓丧文风,于世人更有振聋发聩之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