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有求必应-《我欲扬明》
第(3/3)页
可是,面对这天大的荣耀,张居正却大惊失sè,诚惶诚恐地说:“这……这……首辅大人诗文冠绝当代,晚生能懂得平仄对仗、词章之学,乃是拜首辅大人《钤山诗选》所赐,又怎敢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张居正这话倒不是阿谀奉承严嵩,实在是发自内心:明朝取士以明经,但馆选才学优异者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却是以诗文辞藻之高下确定。严嵩于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之后参加馆选,便是以一首《雨后观芍药诗》中选而成为“储相”。庶吉士在翰林院的学习,也以诗文为主,终rì钻研唐音、李杜诗,每月须交“诗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俱揭帖,开列名氏”,而严嵩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也能出类拔萃,时人李梦阳就曾说过:“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潜居钤山八年之间,他以诗文自娱,更被时人赞之曰:“严介老之诗,秀丽清jǐng,近代名家,鲜有能出其右者。”也就是说,张居正尚未出生之时,严嵩便已名满天下,名篇佳作传诵一时。因此,对于严嵩命他代做制诗的要求,张居正半是激动,半是惶恐,根本不敢应承下来。
见张居正有意推辞,一直恭顺地陪坐在父亲膝前的严世蕃帮腔说道:“太岳,家父曾任南北两京国子监祭酒,又掌过南北两京的翰林院,门下词章出众者俯拾皆是,为何偏偏要找你代劳?还不是看你是可造之才,有心要替你扬名。你可莫要辜负了家父的这番美意啊”
严世蕃的话虽说不大中听,但张居正知道,这也是实情╠╠依严嵩的文名才望,此事传了开去,朝臣士林不会说严嵩做不出这样的制诗,只会说严嵩提携后进,给了他一个扬名的机会。因此,他抹去了头上的冷汗,嗫嚅着说:“严大人所言极是。惟是晚生才疏学浅,恐有辱首辅大人厚望……”
严嵩笑道:“太岳,你莫要听东楼乱嚼舌头,他粗鄙不文,懂得什么?你是夫子,老朽也不瞒你。实是因老朽年事已高,终rì又是政务缠身,以致文思阻滞,不复有当年之雅兴,不得已才请人捉刀代笔,你就不必推辞了吧?”
听他说的那么恳切,张居正心头一热,脱口而出:“辱蒙首辅大人厚爱,晚生却之不恭,只好勉起其难,代首辅大人恭撰制诗……”
“那好,到时候就拜托太岳了。”严嵩拿起了案上的书卷:“太岳,古人云,倾盖如故。老朽最喜与你这样的年轻俊才交往,本想留下你做竟夜之谈。可惜如今老朽忝列台阁,你又在御前行走,过从太密恐招人物议,老朽就不留你了。东楼,代为父送太岳出门。”
张居正深深地俯身在地:“谢首辅大人”
送张居正出府,严世蕃又拉着他的手说了半天的体己话,还非要用严府的仪仗送他回家。张居正慌忙辞谢,并且跪在门口,一直等到严世蕃入内,命人关上府门之后,才敢起身。
回到家中,张居正才发现,严世蕃奉还给他的那两锭“门敬”,不是他给门房的银子,而是两块黄澄澄的金元宝,再联想到在严嵩书房的一席对话,顿时心中一凛,知道今rì之行或许已铸成大错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