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袍泽重逢-《我欲扬明》
第(3/3)页
见他一片茫然,俞大猷笑道:“好你个戚元敬,真是贵人多忘事当rì在朝阳门下,不是亦不刺将军手下留情,你早就成了鞑靼铁骑的俘虏,难道你只记得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却不记得自己也走过麦城吗?”
其实,俞大猷这么说可真是错怪了戚继光。这当然不能怪戚继光贵人多忘事——当年的běi jīng保卫战,戚继光可谓是一战成名天下知,鞑靼军中上至俺答,下到普通士卒都对他恨之入骨,开出了“杀戚继光者赏万户”的赏格就是明证;而亦不刺虽说是鞑靼军中的一员大将,却是负责朝阳门方向,若非戚继光带着游击在外的骑营要护送荣王阿宝回京报讯,为了引开鞑靼军队,以身为饵跑到朝阳门方向,两人未必就有交手的机会。所以说,亦不刺至今念念不忘戚继光是理所当然之事,戚继光不记得亦不刺也毫不为奇。
不过,戚继光从朝廷的邸报和《民报》上都看到了皇上巡幸草原、招抚蒙元各部的消息,俞大猷也曾写信给他,与他讨论过混成旅那一战的成败得失,自然知道亦不刺何以会出现在厩并被俞大猷请来吃酒,忙举手至额头之处,行了个军礼:“亦不刺将军,久违了”
亦不刺知道戚继光向自己敬礼是出于军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但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加入明军,自然不能回以明军军礼;想要行抚胸之礼,自己却是背叛了长生天,被草原抛弃之人,犹豫了一下,不得不拱手抱拳,回了一个很别扭的汉人礼节,同时,面露痛苦之sè,说:“戚继光将军,我已不是什么将军,更玷污了将军的名誉,请不要再用这样的称呼。”
戚继光也是一个铁血军人,自然知道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兵败被俘、流落异乡是多么大的耻辱,便安慰他说:“我送我们汉人的一句话给你:既来之,则安之。皇上仁德天厚,有海纳百川的襟抱,你且不必过于伤感。”
亦不刺听出戚继光话语之中的真诚和宽容,便感激地说:“谢谢戚继光将军。”
“来来来,大家都坐,等高肃卿高大人、杨惟约杨大人和杨韶安杨太保爷都到齐了,咱们就开席”俞大猷招呼众人坐下,说:“他三位都是大忙人,兴许临时有事袢住了腿。大家也不必着急,等他们到了,罚他们三杯给大家赔罪也就是了。”
俞大猷的话音未落,又从楼梯口上来一个人,正是兵部左侍郎、明军总参谋长杨博。却不知为何,他一脸的凝重之sè,眉宇之间还现出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