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革命就是暴動-《理想年代》


    第(1/3)页

    黄昏,金鹰卫三百猛士的队伍从南京下关码头登上了楚观舰,他们此去的目标是长江上游湖北武汉那一天风寒雨冷,李想和水仙儿站在月台的一边,身边是经过的背着行李,扛着枪的士兵队伍。

    李想和水仙儿背对着长江滚滚如怒的江水,向着南京城的方向看了好一会儿,除了城市徐徐虚亮起的零星的灯火之外,他们看见的是一个空旷而宁静的黄昏,和破碎的北伐之梦。

    上船的时候,队伍非常肃静,每个人都在默默地走着,谁也没说什么话,但李想听出有的战士在轻轻唱着《七律?革命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辜名学霸王。

    李想见金鹰卫都已经上船,又看看徐徐黯淡的天色,天空又飘起小雪,无限忧郁地叹道:“上船吧。”

    水仙儿听见李想终于开口说话,忽想到北伐成也李想,败也李想,勉强笑道:“不要泄气,我相信,我们迟早会回来的。”

    李想望着涛涛江水向东流,忍不住摇摇头,二次革命,又不知道要多流多少革命党人的热血!正想发牢骚,便听身后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而来。两人都回头看去,是林宗雪、沈佩贞这群被解散的女儿军,还有黄兴和宋教仁,给他送行来了。

    马长嘶的声音此起彼落,前前后后十几骑在李想和水仙儿面前停了下来。

    “你们怎么来了!”李想抬起右手习惯性的扶了扶大檐帽。

    黄兴满头大汗地滚下马鞍,脸色沉重地道:“虽然重开和议,但是你也不该就这样一走了之。”

    林宗雪笑盈盈道:“逃兵!”

    “逃兵?”李想不屑地冷笑,“南京革命党人中牟私利之人多,内部时有龃龉,各有意见。竖子不足与谋!”

    “你怎么可以这么说?”黄兴目瞪口呆,虽然内心有个声音告诉他,李想说的是实话中国同盟会本身确也存在着政治上的软弱,组织上的松散,和认识上的分歧的弱点。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竟然提出并确定了“举袁”以实现共和的方针,这本身就是它政治上软弱的集中表现。在组织上,同盟会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在东京虽然成立了同盟会的总部,但它并没有对各地的支部进行有计划的领导。武昌起义前,章太炎、陶成章等人的另树光复会的旗帜,表明同盟会早已开始分裂。在思想上,同盟会刚成立时已有人对民生主义有所异议,其后则出现政见分歧、争执不断的情况。武昌起义后,一些党人争夺权力地位的思想膨胀,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黄兴沉声道:“内外负重要责任之同志,则悉倾于和议,余集诸人意见,以陈于先生,先生于时,亦不能不委曲以从众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