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目无余子-《理想年代》
第(2/3)页
几个人互相交换个眼神,都看出李想对回军的深恶痛绝,马家回军在西北名声狼藉,对于李想的这个决定他们没有任何的意见,全力支持。
“我们可以将马福祥部与马安良部分别看待,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前线。我的规矩向来如此,马福祥不能独异。马福祥如欲解决问题,应速派代表至兰州安西军司令部找林铁长司令接洽,如马福祥能亲来兰州一趟,则更好。或派代表去,也必会欢迎,不会有任何危险。”李想说完向着带着白帽大胡子的老头说道:“请王浩然先生速为转知,以免误事。又西北前线对河西走廊进军的时间已很迫近,马福祥代表应速来兰州,不要再迁延了。”
会议散去,剩下李想一个人坐在沙发上。
夜,渐渐黑下了,窗外风凄厉地呼叫。
“李帅!”汤约宛推帘进来,大约觉得自己太冒失,又笑了笑才说道,“南京临时政府派出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参议院副议长王正廷、外交部次长魏宸组、海军顾问刘冠雄、前议和参赞汪兆铭、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长宋教仁、陆军部军需处曾昭文、步卅一团长黄恺元为欢迎员,偕同袁所派的代表唐绍仪前往北京迎袁南下专使团已经到了北京。”
“孙先生摆出这么大的阵仗,是真想把迎袁世凯南下就职。”李想忍不住笑道。
汤约宛知道李想在想什么,因说道:“孙中山大总统接见了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来萨,对袁世凯的南下表示出乐观的态度。他们一起吃茶,长谈很久。孙中山大总统对于袁世凯将于两星期内来此表示满意。他们从北京私下里了解到一些袁世凯的看法。他们说袁世凯本人不愿意留在北京而且赞同迁都。他们说袁不愿意公开讲这些话,他们也不希望福来萨把这些话发表出去。当袁到来时,孙中山大总统表示将同他会晤,而且无论到哪里去都要亲自陪伴他,以防狂热分子可能掷炸弹。他们的想法是袁氏来此将不带卫队,因此要靠革命党方面负责保卫工作。”
“真不是那里吹来这么不靠谱的谣言?”李想真是哭笑不得的说道:“袁世凯脑袋被门夹了,他会同意定都南京?”
“这可未必,袁世凯不肯南下,他怎么就职大总统?在北京吗?为了这事,南北之间好不容易维持的和平局面,说不定就破裂了。袁世凯不得不三思。”汤约宛冷笑道,“就因为袁世凯即将成为临时政府大总统,不少革命党人觉得革命的理想并没有实现,由此想起了在革命中死难的烈士,四川籍的革命党人决定召开一个烈士追悼会,以排遣心中的幽愤。孙中山应邀参加追悼会,并以大总统的名义签署命令,追赠邹容、喻云纪、彭家珍为大将军,谢奉琦为中将。但是,章太炎带到会场上的一幅挽联,令追悼会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挽联上写着:“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龙盘虎踞,古人之虚言。”章太炎意思是,南京临时政府里全是些鼠狗之辈,南京更不是一个适合建都之地。如此激烈的内部对抗,令发起追悼会的革命党人更感绝望:死者已经安置完了,活着的人怎么办呢?我们秘书处的人,决计不到袁世凯那里去做官。邓家彦因对议和非常不满,一定要出去办个报纸,反对袁世凯……”
汤约宛忽然听到微微的鼾声响起,抬眼一看,李想疲惫的歪在沙发上睡着了。他这两天真是累坏了吧。汤约宛拉一张干毛毯给他盖上,然后悄悄的把门拉上,离开。
天色微明,蔡元培早早的起来,振作精神,去见新当选的袁大总统。
蔡元培带了汪精卫、宋教仁去拜见袁世凯,名帖一递进去,老袁马上就出来迎接。双方见过礼,分宾主坐下,说了几句场面上的客气话,蔡元培把孙中山的信函及参议院的公文送给对方。
慰亭先生鉴:
文服务竭蹶,艰大之任,旦夕望公。以文个人之初愿,本欲借交代国务,薄游河朔。嗣以国民同意,挽公南来,文遂亦以为公之此行,易新国之视听,副与人之想望,所关颇巨。于是已申命所司缮治馆舍,谨陈章绶,静待轩车。现在海内统一,南北皆有重要将帅,为国民之心膂,维持秩序之任,均有所委托,不必我辈薄书公仆,躬亲督率。今所急要者,但以新民国暂时中央机关之所在,系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怀庙宫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则燕京暂置为闲邑,宁府首建为新都,非特公之与文,必表同意于国民,即凡南北主张共和及疾首于旧日**官僚政治之群公,宁有问焉?至于异日久定之都会,地点之所宜,俟大局既奠,决自正式国论,今且勿预计也。总之,文之志愿,但求作新邦国,公之心迹,更愿戮力人民,故知南北奔驰,公必望其自暇。嗟乎!我辈之国民,为世界贱视久矣,能就民国之发达,登我民于世界人道之林,此外岂尚有所恤乎?公之旋转之劳,消磨其盛年,文亦忽忽其将衰,耿耿我辈之心,所足以资无穷之方来者,惟尽瘁于大多数幸福之公道而已。公其毋以道途为苦,以为勉强服务者倡。公旗南莅,文当依末光,左右起居,俾公安愉。俟公受事而文退。翘盼不尽。
孙中山言辞恳切,但他提出的不宜建都北京的理由,仅仅是“勿任天下怀庙宫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这显然单薄而牵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