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迷雾(上)-《理想年代》


    第(3/3)页

    段祺瑞语气中充满了对鄂军海军力量的蔑视:“那些刚刚在什么深蓝海军学校学习一年的雏鸟,他们之间的配合会十分差劲儿。我相信他们海军轰炸他们陆军的机会不会少于轰炸我们的机会。”

    袁世凯在将信将疑中脸上有了点笑容。

    段祺瑞接下来的发言就有些跑调了。

    段祺瑞对鄂区军队参战的可能性的判断,并不完全是凭空的傲慢,作为一个具有长期作战经验的高级指挥官,他的结论是建立在对大量情报分析的基础上的。可惜的是,北洋情报机构,特别是鄂区情报几个,在李想是否会参战这件事上犯了历史性的错误。

    李想或许太会演戏了,连孙中山和黄兴都不认为他会参战,他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很深,而且还有袁世凯作为幕后推手。

    而且雷震chun情报部门主要分散在沪、宁,没办法,国民党在长三角的活动太猖獗,太引人注意了。虽然他们做的是秘密的事情,但是这些从同盟会走过来的人做事一向高调。造反都造得唯恐天下不知。

    同时,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和李想在李纯面前的“反动”表现,李想直接参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最近,李想在其鄂区北边与北洋势力接壤的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令北洋军紧张了起来,风声鹤唳的“情报“对象转移到了李想方面来了。“李想部队的大规模的铁路运输开始“、“鄂区政府正在向外国大量购买麻醉品和药品“、“鄂军在黄河上修渡口“等等。但是,来自情报部门关于鄂军动向的情报常常互相矛盾,很可能在一份声称“鄂军的介入迫在眉睫“的情报之后,立即会有另一份“鄂军介入的迹象不明显“的情报送到段祺瑞的案头。

    段祺瑞看到的是一份得到密探大老板雷震春赞赏的结论性报告,报告说:虽然应该认为李想仍然有可能在南北战争中进行大规模干涉,但考虑到所有的已知因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想大概不可能在今年进行干预。在这一时期,干预行动大概会局限于继续对叛军进行秘密支援。

    虽然这份报告中使用了情报文件绝对应该禁止的例如“可能“。“大概“这类词汇,但类似报告无疑会对段祺瑞产生严重的判断误导。

    而雷震春在为袁世凯准备的分析材料中的结论是:尽管李想讲过那样的话,鄂军在向北前进,但没有令人信服的迹象表明李想的确打算全面参加战争。

    李想毫无疑问地害怕与北洋军交战的后果。他们的鄂区计划规模如此之大,以致该政权的整个计划和经济将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而受到危害。

    这支这写满“可能“。“大概“这类词汇的情报最有力的证据是,李想到现在还没有宣布“**”。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然,北洋情报机关京师军政执法处内部并不是人人都这么乐观。他们确实收到过有相当可信程度的情报。比如,一个在陕西光复后潜伏下来的原清朝官员在向北洋提供的情报中,不但把鄂区军队在陕西潼关的详尽部署在地图上标出,还明确地指出,鄂区军队即将出关作战。这个原清朝官员有不少同事在鄂军的军队中服役,这使他得以知道哪支部队现在哪里。

    另外,北洋情报机关京师军政执法处还收到过鄂区领导层在武昌的会议上关于参战问题“激烈辩论“的情报。但这份情报却被北洋情报机关京师军政执法处京师军政执法处判定为丁-3级。北洋情报部门根据情报的来源和可靠性将情报分为甲、乙、丙、丁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内又有四个级别,表示情报的准确程度。那么,丁-3级别的情报基本上就等于是一张废纸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