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秀晴端着手里热茶,舒服地靠向椅背,娓娓说起以后的事来。 “如果袁先生那边顺利的话,也许就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村子,说不好将来整个清榆县将会遍布四色酱的作坊。” 若真如此,整个清榆县的农人也许都能像双河村村民那样有钱穿衣有钱吃饭,那可是盛景哪。 袁厢礼是士人,心中自有一副盛世图景。此时,他仿佛在秀晴的愿景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他特别想成全她也成全自己。 “作坊里最近很忙吧?” “村子里就几百口人,能请的都请了。接下来与其去外头村子请人来,还不如直接去别的村子盖作坊。”秀晴解释道。 “那秀晴有没有相中的地方?” 秀晴放下茶杯,直起身来,笑着看向袁厢礼。 “这就是我来寻老丈的原因了。老丈家在县城多年,各村里的情况应该比我熟悉,另外若是老丈的庄子上有足够的人手,也可以建在庄子附近。” 自家的庄子不愁吃不愁穿,还是让乡民找点事做的好。袁厢礼心想。 “这样一来,盖作坊就是县城里的大事。不若还是交给村子里去做,老夫与本县主簿商议商议再拿主意。” “那就劳烦老丈了。”秀晴笑眯眯道。 “哪里的话。”老丈看着秀晴心中极是欣慰,“若真是在四处建起作坊来,秀晴给的工钱可是又能养活不少人。” 双河村村民的日子近来确实好过不少,刘安常跟他感叹,秀晴在当地被村民称作‘活菩萨’的事迹。 “而且一个村的作坊既能养活不少人还能缴不少赋税,有此功绩这知县任满后一个知州是跑不了的。” 袁厢礼手指轻轻磕打桌面,满面安泰之情。 “秀晴,你做的是件大好事。” 接着又道。 “我明日就递话给主簿。” 县城的严主簿最近正在发愁,清榆县西北几个村子开春以后滴雨不下,眼看着青苗都要旱死。可是老天不下雨,人也只能干着急,那几个村子的村民今年收成怕是好不了了。救济也是千难万难,因着县城也不富裕,万一穷极了成了流民或是四处作乱。想想就头疼。 收到袁厢礼的书信,信上只说有事相商。严主簿也猜不着是个什么情况,恭恭谨谨地去了约好的茶楼。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