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圣恩浩荡-《我欲扬明》
第(2/3)页
大概施粥的时间快要到了,那十几口大锅边的木架上,又都站着了一个衙役,叉着双腿,cāo着一根长长的木棍,用力地在锅里搅着。随着他们的搅动,浓浓的粥香飘了出来,等待施粥的难民们一阵sāo动,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迎着寒风,拼命地吸着鼻子,追逐着那诱人的香味。
人群之中,一个老者一边猛地吸着鼻子,一边喃喃地念叨着:“宁做太平犬,不为离乱人……”他身上的那件长衫尽管已经被污渍浸染得看不出原来的颜sè,但在周围一大群粗布短衣之中,还是那样的惹眼。
粥厂的门终于开了,人群又是一阵sāo动,但都自觉地排成一条长龙――在吃过几次差爷的鞭子,甚至被抢去手中的破碗摔个粉碎之后,已没有人敢争抢着涌进去。
其实这本来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那空空如野的肠胃是多么希望能早一点得到热气腾腾的米粥滋润,但若是老天保佑,并能再坚持半个时辰,却能领到比前面的人略微多几颗米的锅底冷粥
今rì却与往rì有些不同,自粥厂出来的衙役没有吆喝着命令他们老实排好队准备领粥,而是抬出了一张桌子,一个四十出头,书吏打扮的人站在了桌子上,随意地将手抬起来,只在肚子上拱了一拱,大声地咳嗽了一声,将众人的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之后,开始训话。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他在说些什么,那浓浓的米粥香味刺激得他们开始疯狂地吞咽着口水,已经整整响了一夜的辘辘饥肠此刻发出了更大的响声;接着,前排的人开始欢呼起来,声音是那样的响亮,简直不象是饿了多rì的人所能发出的。队伍中间的人开始向站在自己前面的人打听,于是很快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皇上说了,前些rì子因为要打仗,不能随便动用军粮,只得委屈大家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大家所受之苦揪心,如今鞑子已服威自退,朝廷便可调用军粮发赈,自即rì起,施舍给大家的米粥要定下两条规矩:插筷不倒,冷掬可食。主持粥厂的官吏谁敢不听,就把他扔到锅里去煮了吃。皇上还说了,发赈之粮是百官及全军将士体念国家之难、民生之苦,自牙缝中省出来的,若是有一颗一粒吃不到难民的嘴里,就是犯了欺天之罪,天理国法难容!
其他的都好说,只是那“插筷不倒,冷掬可食”,许多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那个儒生服饰的老者当rì也算是一方贤达,被乡亲们礼尊着站在了队伍的最前列,最早听到了这个消息,此刻他便成了官府的代言人,大声武气地说:“‘插筷不倒,冷掬可食’都不明白么?锅里的粥要能立得住筷子,放凉了要能拿手捧着吃!乡亲们,皇恩浩荡,我们今后领到的再也不是那种清汤寡水的米汤,而是能顶饱的厚粥了!”
众人眼中的疑sè更浓了,官府刚刚开始施粥发赈的时候,也曾有人大声地发出抗议,几斤的米要添几大桶水,熬出的粥能照得见人影,这还叫粥吗?差爷先是解释说朝廷粮食本就不多,还要打仗,能给大伙施这样的粥就不错了;接着便开始骂刁民:还想要厚粥?也不看看自家的祖坟有没有冒出那样的青烟;接着便是鞭子齐飞,或是还不解恨,就抢走手中的破碗摔个粉碎,让那个倒霉的家伙再也无法领到救命的稀粥,现如今,却又说锅里的粥能立得住筷子,放凉了能拿手捧着吃,又不是自家吃自家的饭,可能吗?
有人开始不加掩饰地发出嗤笑,那个老者仿佛是受到了侮辱一样吼叫起来:“你们这些刁民,竟敢猜疑皇上的浩荡天恩!方才衙门里的差爷说了,保证每人每rì按八两发赈,今天锅里的米就多下了一倍!皇上从官仓调来的粮食,就堆在粥厂里头,不信的话,你们自家去看!”
大家慌忙踮起脚尖,越过前面的人头向粥厂里面看过去,一排排石头垒成的大灶锅之后,整整齐齐码放着一排排装的粮袋。好家伙!这样的场面,大概只有在县里押解收到的田赋送到府里去的时候才能看得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