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归乡-《风起明末》


    第(1/3)页

    崇祯十六年,六月初三,开封。

    初夏的晨光洒在开封城头,昨夜的露水在垛口的青苔上还未全干,整座古城便已在温热的风中苏醒。

    南薰门外的官道上,车马辚辚,蔬果的新香混着尘土气息,飘进这座欣欣向荣的省府。

    护城河边的垂柳绿得正浓,柳絮早已落尽,只剩下细长的枝条在微风里轻摇。

    河水比去岁清明了许多,能看见妇女们在石阶上浣衣,槌棒声伴着说笑传得老远。

    城门的甬道之外,菜农们担着满筐的时蔬,商贾们赶着车架满载着货物排着队伍等待着军兵的检查相继入城,去赶城中的早市。

    城墙上还留着前些年景战火的痕迹。

    几处坍塌的垛口用新砖匆匆补过,颜色深浅不一。

    箭楼焦黑的梁柱已经换新,但是还散发着新木的香气。

    可这一切,到底还事实掩不住开封的繁华。

    相国寺前早市人声鼎沸,羊肉汤的香气从巷口老店飘出,跑堂的吆喝声格外宏亮。

    银匠铺里叮当作响,绸缎庄前顾客盈门,而最热闹的是便是不久之前新开业的报社。

    报社之外,一众少年早已翘首以盼,将社门围得水泄不通。

    这些少年的眼睛紧盯着那两扇紧闭的朱漆大门,脸上混杂着期待与焦急,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如同清晨的雀鸟。

    等到几名身穿着青色官服的靖南军文吏走出社门之时,这些少年皆是露出了喜悦的神情,欢呼雀跃了起来。

    “出来了!出来了!”

    随着文吏走出社门,一捆捆墨迹未干、散发着浓郁油墨清香的报纸也被抬了出来。

    这些报纸被整齐的垒放在社门前的空地上,很快便堆起了一座白色的小山。

    “都排好队!按事先到达的顺序来,不许挤!”

    一名管事模样的文吏高声维持着秩序。

    “有扰乱秩序者,立刻开革报童身份!”

    听到文吏的训斥,一众报童们再不敢拥挤,立刻乖巧的在报社的门口排成队伍。

    只不过虽然队伍还算整齐,但是他们一个个踮着脚尖,伸长脖子往前看,毕竟是少年心性有些按耐不住。

    一直以来板着脸的文吏看着眼前的场景,到底还是没有办法保持着严苛,有些无奈了笑了一笑,声音也温和了许多。

    “都不要着急,一个个来,社里的报纸只要登记在册的人,都不会少。”

    随着主事的文吏开口,负责登记的文吏也已经坐在了社门前的桌前,队伍里的少年依次上前登记,将早已准备好的铜钱放在桌面之上,然后换得到了一枚木制的令牌。

    负责发放报纸的吏员,则是从少年的手中接过令牌之后,再将捆好的报纸交给了作为报童的少年们。

    开封城地阔而广,报社自然也不仅仅只有一家,同样的场景在另外的几处也一并出现。

    没有多久,开封城的大街小巷便响起了报童们清脆而嘹亮的叫卖声,这声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荡起全城的涟漪。

    “看报看报!燕国公陈望上奏天子,废除三饷,永绝加派!”

    “惊天新政!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往后皇亲国戚、官宦士绅也得当差交粮!”

    “朝廷废除丁银,禁止淋尖踢斛,拟定火耗,不允肆意加派!”

    报童们的身影穿梭在清晨的雾气中,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报纸行走在街头巷尾。

    茶馆酒肆、坊市街口,凡是人多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灵活的身影。

    喝茶的客人,路过的行人被叫卖声吸引,纷纷驻足。

    一份报纸不过一枚铜钱,价格并不算高昂。

    在明时并未普及义务教育,但是识字率却是并不低。

    乡间的百姓不识字的或许较多,但是在城中的居民尤其在外做工的,基本上都能够识得一些简单的字。

    因为明朝对于读书人的优待,民间办学之风极盛。

    但凡是有些条件的宗族都会在族内开设族学,乡间村中甚至也能听到朗朗书声。

    明朝盛行,也与当时的识字率有关。

    在明朝的中后期,尤其是江南地区,出版业极其繁荣,刻印了大量书籍、戏曲、。

    若是识字的人不多,那么刻印这些书籍又有什么作用?

    开封作为河南的省会,文风虽然不如江南昌盛,但是也没有差上太多,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并不在少数。

    报纸一份份的从报童的手中被售卖到了城中百姓的手中。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