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归乡-《风起明末》
第(2/3)页
很快,街头巷尾,茶馆瓦肆之间一张张报纸展开,三五成群的人围靠在一起同看着报纸上的内容。
有不识字的人找到识字的人,陪笑着也想知道报纸上的内容。
大部分买了报纸识字的人也不推辞,毕竟都是街坊四邻,当下便将报纸上一一念出,那些不识字的则围拢在旁,屏息凝神的听着,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和议论。
“老天爷啊,那些官老爷们,竟然也要当差纳粮了!”
“国公爷请朝廷废了三饷,现在又废了丁银,火耗也少了,咱们这日子岂不是会好过很多?”
未几,街头巷尾便已是议论纷纷,这些时日天下稍安,报纸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新闻。
无非是靖南军又剿了哪里的匪寇,哪里又来了新奇玩意,粮价又是几何。
也就是在报纸之上常常更新的那几名大家写的,让人惦记着了。
最大的消息也只是靖南军的大军抵达了开封城内,军中军兵得了回乡省亲的假期。
但是想不到,今天居然听到了新政的消息。
而且那新政的内容,光是听报童们高声的叫嚷便是让众人都想知晓,毕竟这些可都是关乎着家中生计的大事。
报纸上的内容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自然是那普通的百姓,走街串巷的小民。
而忧愁的自然是那些家境殷实的士绅官宦。
不过却是也没有人敢斥责报纸上新政上的内容,不说市井的普通百姓们对于新政是欢喜的,街头巷尾那些挎着雁翎刀,按着鞓带巡视在街上的锦衣卫可都在盯着他们。
若是简单的几句牢骚,尚且引不来什么麻烦,但若是公然抨击新政引起了骚动,那必然是要被送去锦衣卫的衙门走上一遭了。
如今开封城内,新设了一处锦衣卫的千户所。
那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进去了的人,可不见囫囵出来的。
南薰门前的一处早点摊子,烟火缭绕,大部分座位都已坐满。
摊前食客三教九流,有挑着担子歇脚的货郎,有身着短打准备上工的工人。
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身板挺直、身着赤色箭衣的靖南军军兵
这些精壮的汉子们,自然是刚刚得到了省亲假期的靖南军军兵们。
这其中,有四名汉子最为引人瞩目。
在这片赤色人潮中,靠里的一张方桌旁坐着的四名汉子尤为引人注目。
他们虽也身着赤色衣袍,但形制与周围士兵的箭衣截然不同,乃是一身剪裁更为考究、用料更为挺括的赤色窄袖圆领袍。
这身袍服,正是靖南军军官的简易礼服。
四人胸口处,挂着数量繁多的勋章,随着四人的动作不断的微微摇晃着。
“几位兄弟请了。”
早点摊的老板端着热气腾腾的笼屉,恭敬的将三屉包点放在桌上。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被四人胸前那片密集的勋章所吸引。
靖南军中的勋章代表着什么,并不是什么保密的事情,以前报纸之上都写得清清楚楚。
那一枚枚勋章,代表着的是他们取得的战功,经历过的大战,都是从尸山血海之中搏杀出来的。
这四名军汉胸前的勋章繁多,尤其那位袖上绣着金线的黄脸壮汉更是夸张。
“多谢店家了。”
黄脸壮汉笑了一笑,抱拳称谢。
“不敢不敢。”
老板同样抱拳回礼,而后道。
“还需要什么东西,几位兄弟尽管吩咐,我等能有如今的太平日子,都是仰仗了诸位兄弟。”
几人的脸上带笑,回礼道。
“保家卫国,乃我辈军兵之责,无需言谢,店家客气了。”
老板将桌上的空盘拿走,重新回到了柜台之上。
心中不由感叹,这些出身于靖南军中的军汉,比起原先那些到开封府来的军将们可是好的不止是一星半点。
不说军官,就是那些寻常的兵丁,买卖很是公道,说话也很和气,言词不见粗鲁,不像是军中的军汉,倒是像那些读书明理的秀才相公一般。
听说,靖南军中好像开有什么识字班,普通的军兵们也能在里面识字学书。
随着新的一批客人坐在桌位之上,老板也停下了感慨,继续上前招呼。
第(2/3)页